安全常识

中国烹饪大师陈才胜在湖北经济学院本科教学评估

2022-12-31栏目:美食
导语

从事烹饪教育20多年,他为我国烹饪界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与人们通常对厨师的印象不同,湖北经济学院的烹饪大师不但幽默精干,还能文会画。以赛促学培养复合型烹饪人才多年来

“一碗面能拉多长?吉尼斯世界纪录拉了21次,总长2698公里。今天我们拉了18次,总长341公里,相当于距离武汉到长沙。” 中国烹饪大师陈财生在湖北经济学院本科教学评估时,现场向湖南大学教授展示“银拉面”,他边拉面边幽默地说。

湖北经济学院作为全国最早开设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本科院校之一,建有国家旅游与餐饮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汉语国际推广实训基地。饮食文化与世界技能大赛(西餐)湖北实训基地,学院聚集了卢永良、于明社、邹志平、陈财生、姚春霞等一批中国烹饪大师,致力于培养有思想、有能力、有担当、踏实、踏实的“三有三实”人才。 学院从最低报考4名学生,发展到现在500多名烹饪专业学生,培养了近万名烹饪人才。 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创新实践之路。

将烹饪文化与创意注入课堂

“我只喝长沙水,只吃武昌鱼。” 卢永良喜欢读毛泽东的诗词,对“打鱼”也情有独钟。 17岁时,他开始在武汉大中华餐厅学习烹饪。 29岁时,凭借《番茄酱桂鱼》、《五常海参鱼》、《清汤橙瓣鱼》、《白云黄鹤》四部作品一举成名。 . 中国烹饪领袖”。

“我一定会学好中国烹饪,让中国烹饪造福于人民。” 翻开卢永良年轻时读书时的笔记本,发黄的扉页上写着自己的梦想。 为师后,他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 主编参编《武昌鱼菜谱》、《大中华菜谱》等专业书籍,《烹饪艺术》、《餐饮管理》等高校教材,出版专着《中国名厨鲁永良厨艺》。 从事烹饪教育20余年,为我国烹饪行业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邹志平,2013年跟随卢永亮来到湖北经济学院,第七届武汉军运会餐饮专家顾问,世界烹饪联合会国际评委,卢永亮的弟子。 作为武昌捕鱼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代传承人,邹志平曾凭借“大刀杀黄鳝爆黄花”、“焖桔瓣鱼”获得中华烹饪绝技第一名。

与人们通常对厨师的印象不同,湖北经贸大学的烹饪大师们不仅幽默风趣、干练干练,而且能文能画。

于铭社是卢永良的同学,有“画厨”之称。 他最擅长将具象的菜肴与抽象的文字、绘画完美结合。 他曾以“鲜”字创制“鱼羊烹鲜”,将鱼羊两大味巧妙地结合成一道美味,充​​分体现了中国烹饪技术的深厚内涵和文化底蕴。 拥有21年教学经验的余铭社荣获象征法国餐饮界最高荣誉的“蓝带美食奖章”。

被学生称为“神厨”的陈财生,将课堂教学演绎得淋漓尽致。 1993年,一毕业就进入湖北经济学院任教烹饪班26年。 2006年,在第十六届中国厨师节上,他与搭档用65秒将一只活鸡煮成“宫保鸡丁”,获得“最佳厨艺奖”,并入选中国厨艺表演团。

每年的结婚纪念日,都是陈财生最浪漫的时候。 30年来的这一天,他都会用胡萝卜雕刻出玫瑰花,染成“蓝色女巫”送给他的妻子。

从“吃得好”到“吃得好”,大师们早已超越了烹饪本身的“色、香、形”,进入了对“匠心”的创新诠释和文化传承。 大师们更注重“修身养性”而不是“言传身教”,十年来在课堂上传授世界品味。

以竞赛培养复合型烹饪人才

“我转入了烹饪专业,没有任何实际的烹饪经验,在邹志平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深刻体会到,用比赛促学习让我成长。” 2019年4月,“湖北省青年五四奖章”揭晓,21岁的湖北经济学院学生沉思静入选。 2018年获得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烹饪(西餐)项目湖北省总决赛第一名,入选国家集训队,以“大学生”身份参赛,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夺冠全国第三名。 特聘为教练助理。

沉思静的脱颖而出,只是湖北经济学院本科烹饪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湖北经济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率达100%,在全国大众名菜烹饪大赛、世界技能大赛等国际烹饪大赛中获奖50余项.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是大师们在湖北经济学院燃起的最旺盛的火种。 每次比赛前,学校都会成立比赛训练工作组,指派邹志平、陈才生等担任教练员,选拔优秀学员组成比赛队锦州特色美食培训,进行一段时间的一对一高强度训练一个月。 准备一道菜往往需要好几个小时,而从选料到准备好一个工位需要两三个小时。 这样的训练也是一道磨练意志力的“菜”。

“精湛的技术是成为名厨的必经之路,但只懂技术是很难有竞争力的。我们的理念是培养精于技术、精于烹饪、精于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陈财生说,湖北经济学院开设了“烹饪营养学”、“烹饪化学”、“食品微生物学”等课程,并聘请了生物、化学等领域的专业教师授课。 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高超的烹饪技巧和食品检验方法,还要学习金融、管理等专业知识,具备科学的营养饮食知识和理财能力。

99班学生陶博是湖北经济学院培养的国家级烹饪大师。 他仍然活跃在烹饪的第一线。 现任武汉华工物流管理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指导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烹饪技能大赛中获得一金三银四铜。 曾五次获得湖北省教育厅颁发的“优秀指导教师奖”的杨晓柳,毕业后成为了一名烹饪老师。 专注于儿童膳食营养领域的闵欢欢创办了闵欢欢儿童膳食营养名师工作室。

从方太智慧健康厨房重点实验室到国内外知名酒店大厨,从注重健康饮食的健身房营养官到个体轻食工作室老板,从高校教师到专业人士菜肴研发成员... 湖北经济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学生正以多维度、多方位的培养方式实现就业多元化。

“我们培养厨师,但不只是培养厨师。学员人数的同比增长和课程的高人气也说明我们的培训方式得到了认可。” 说起特色,陈财生难掩激动之情。 由于课程受到学生的追捧,学院每学期还开设4门与烹饪相关的公共选修课,160个名额在十秒内售罄。 烹饪类公共选修课被称为“秒杀课”。

向世界推广楚菜文化

鱼米之乡荆楚有“无藕不宴”的习俗。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引进嘉鱼藕,生动诠释“湖北好藕”。 邹志平深受感动。 2013年,他赴湖北省莲藕主产区调研。 他带领团队用三年时间搜集、研究、创造了100多道藕菜,编辑出版了《中国藕菜》。 在湖北有“一盘藕,千家万户情”的说法。 该书对宣传我国藕菜和荆楚美食具有重要作用。 2018年中国(武汉)期刊博览会上,湖北科技出版社与当代出版社(尼泊尔)签订版权出口协议,将《中国莲藕》版权出口至尼泊尔。 输出食谱。

中国饮食文化讲究“色、香、形、器养意境”,是中外友好交流的极佳方式。 湖北经济学院中国国际推广中华饮食文化实训基地是国家汉办授权的全国唯一的高校中华饮食文化实训基地。 正是在这里锦州特色美食培训,湖北省各高校的众多留学生第一次学会了楚菜。 烹饪。

学院师傅还先后赴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孔子学院进行烹饪交流,开设烹饪班,让中国美食走向世界。

2018年,湖北省出台《关于促进楚菜创新发展的意见》,将楚菜誉为“湖北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 “弘扬楚菜品牌,传承楚菜文化,是荆楚每一位厨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了编写《中国楚菜》,卢永良每天早上8点到工作室研究楚菜的历史文献。 写了几十本笔记本,密密麻麻写满了研究心得。 为了给菜品拍照,于明社经常一大清早就出发,一站就是七八个小时,只为拍下刚发芽的食材。 为了开发创新菜式,邹志平将同一种食材,不同质地、不同烹调方法、不同比例混合,每次做出不少于20道创意美味的菜品。

“中国楚菜大典”正在将楚菜从荆楚推向世界。 近年来,邹志平先后应邀到法国、意大利、德国、韩国等30多个国家进行楚菜制作示范。 2016年,邹志平与国家领导人一起参加中法高级人文机制交流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宴》在斯特拉斯堡和贝桑松两地制作,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烹饪国际推广突出贡献奖”。

走出国门的美食,不止于交流和展示。 湖北经济学院03级学生王超参加了学校“8+1”合作项目赴法国留学,成为湖北经济学院首批出国交流学习的学生。 2007年赴法国留学,开始在法国餐厅担任高级主厨。 目前,他通过科技投资成为了两家中餐厅的合伙人,让中国美食在国外广为流传。

(光明日报记者夏静、光明日报通讯员谢婷婷)

《光明日报》(2019年6月23日04版)



友情链接: 常识百科 常识问答精选常识 常识经验
百度地图

Copyright © 2017 安全常识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www.anquanchangshi.com 渝ICP备200060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