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白条toC端的业务就是全面向阿里看齐的节
这个基金统共也就是10亿的规模,卖两天都卖不完,除了产品本身风险高于货币基金这个因素(其实能接受高风险产品的人还是有很多的),关键,我觉得还在于京东能撬动的潜在理财用户规模不够。
显然,京东的to C端业务是符合阿里节奏的:网银类似于支付宝,小金库类似于余额宝,京东白条类似于虚拟信用卡,京东8.8类似于淘宝财富管理。
虽然互联网金融已经火了,在余额宝的示范效应下,很多人跃跃欲试,但实际上,这个行业的门槛很高,赚钱难度大。 对于京东来说,我觉得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就是规模的问题。
1)消费金融:数据不足,风控亚历山大
京东白条,我身边没有人申请过,门槛好像很高。 一方面,业务刚刚起步,需要慢慢铺开无可厚非,但另一方面,相信也是京东风控压力比较大的原因。
京东白条是信用卡业务。 其原理是利用用户在电商平台留下的数据来判断个人信用,给予信用额度。 商业模式类似于信用卡,通过收取逾期利息和分期付款费用来赚钱。
用数据来判断授信额度,听上去很高大上,但实际上难度很大,现阶段效果可能还不如银行。
你有房有车,收入多少京东理财安全,信用好不好? 这些都是机构在给用户授信额度时,需要利用信息和数据来逆转的事情。 别看银行的信用卡申请好像很随便。 其实银行会回去查你的很多信息。 在中国,银行有很多特权,能找到的东西是很多人想象不到的。
比如判断你有没有房子,银行会查你的央行征信报告。 如果你在银行办理过房贷,这些信息很可能会被银行写入央行征信报告。 京东不能查这个; 有可能银行与市级房管局关系好,可以接触到对方的信息。 有没有房子一目了然。 电商是怎么判断你有没有房子的? 看你买了装修材料,估计你可能买房了。 和银行相比,你觉得哪个更准确?
阿里的虚拟信用卡打了一年才迟到。 其实,不仅仅是监管原因,风控难度也是一个因素。 阿里平台的数据明显多于京东,无论是实名认证用户数、地址库、活跃度、支付宝接入的银行卡等等。 阿里还在苦恼,京东的挑战应该更大。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京东的风控一定要优于阿里,因为京东白条的违约成本低于阿里的虚拟信用卡。
众所周知,支付宝推广的“虚拟信用卡”前段时间被央行叫停,但类似的京东欠条却逃过了监管。 原因是京东白条不是理财产品京东理财安全,而是“赊销”模式。
阿里是平台,不是直销商。 虚拟信用卡的授信由阿里合作银行垫付,属于金融产品,央行和银监会可以对其进行监管; 对产品来说,你去商店买东西,如果他们愿意晚两天收你的钱,央行也管不着。 如果一定要找监管机构,应该是工商局。 那么,赊销并不违法,工商局也不会来取缔。
赊销让京东白条逃脱了金融监管,但也有弊端。 监管并不总是障碍,在很多情况下也有红利:如果你不还虚拟信用卡,就是欠银行钱,这件事会被记入央行的征信报告。 每个人都了解其影响并将影响您未来的各种借贷行为; 但是如果不还京东的白条,就是欠京东的钱,这件事是不会记入征信的。 京东基本上和你没有关系,甚至禁止你在京东购物。 重新申请账号即可,无需实名认证。 京东只能去法院告你。 问题是几千块钱打官司太费力了。
用户的默认成本太低。 京东要想控制呆账率,只能选择更优质的用户。 这时候如果平台数据有限,风控真的是亚历山大大帝。 要知道银行的风控能力并不弱,加上强大的约束力和网点催收能力,不少银行的信用卡坏账率依然超过1%。 为什么京东白条上线后,大量用户抱怨申请不了,其中很多已经是京东的高级会员了。 原因应该是京东没有这么强的风控。 如果坏账率高到承受不起,而且已经刷卡还款了,这就是银行已经过的客户,质量自然就高了。
2)个人理财:潜在用户不够,产品不好卖
小金库类似于余额宝,也是跟货币资金挂钩的,不用说了。
京东8.8,之前炒作挺大的,高收益,创新等等,但实际上,这是一只锁定两年的定期支付混合基金。 只是因为之前金融离我们太远了,不一样了。 是的,大家认为这是一种创新,但实际上,类似的产品在工行、交行等早已有售。
京东8.8不保本,月供比例年化8.8%,年化收益率波动。 如果没有达到8.8%,它会拿走你的本金,先给你。 收益可能高于货币基金,但风险也明显大于货币基金。
我在天天基金网站上查了一下,显示目前有251只混合型基金。 近一年年化收益率为正的有152家,收益率高于现在余额宝的约有105家,占比42%。 不错,对吧? 但是,看过去六个月的收入,只有69家是正收入,不到30%。 汗。 看来,过去六个月国内的投资环境并不好。
其中,国泰基金7只,京东8.8的运营商。 过去一年,最赚钱的净值增长了10.66%,最赚钱的下降了15.55%。 这6个月,都输光了。。。所以,京东8.8的收益可能比余额宝高,但可能性有多大,就看大家了。
从销售效果来看,京东8.8于4月15日上线。 连续两天,京东首页一直是粘性广告。 16号买了100元,18号登陆,还能买到。 这只基金的总规模是10亿,两天也卖不完。 除了产品本身的风险高于货币基金(其实还是有很多人可以接受高风险产品),关键我觉得还是京东的规模可撬动的潜在理财用户还不够。
付费用户数-理财用户数(稳健性)-理财用户数(激进性),我感觉这三者形成一个金字塔形状,支付是最底层。 仔细想想,有多少人在京东网上支付,有多少人熟悉网上银行,有多少人相信它是安全的? 网银接入了多少家银行,支付场景有多少? 网上银行手机客户端有多少装机量?
支付宝积累了10年,注册用户8亿,实名认证A类用户3亿,移动终端安装量超过1亿,用户对它的认知偏金融属性。 这是余额宝能卖的基础。 此前,支付宝销售的保险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为7,保本率为2.5%。 事实上,最终的收益有可能低于余额宝。 然而,8.8亿,5分钟售罄。
目前互联网金融需要在产品层面进行创新,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主要是渠道的优化,但是即使有淘宝这么大的流量,卖理财产品,效果也很一般(因为毕竟是是基金公司在卖,不是支付宝在卖),京东会比较难做,如果网银钱包用户数、对接银行、支付场景等不能增加,理财产品必然很难卖。
C端业务非常依赖规模。 用户数据规模不够,风控难,潜在用户量不够赚钱。 余额宝年管理费0.3%,托管费0.08%,销售服务费0.25%,合计0.63%。 余额宝就这么卖了,天弘基金去年也没扭亏。
京东金融是个好故事,但如果不能突破规模限制,好故事真的很难变成好生意。 至少,靠C端业务为京东集团贡献利润是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