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常识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吐槽大会”落幕

2023-01-12栏目:美食
导语

时隔四年再度回归,《舌尖3》延续了高话题性和高收视率,在央视一套平均收视率破二,“章丘铁锅”天猫销量同比增长6000倍、红姐煎饼果子排起百人长队,影响力依旧坚挺。但另一方面,口碑却

26日晚,随着探讨中国饮食习惯变化的第八集《舌尖上的结合》第三季(以下简称《舌尖上的舌头3》)第三季收官。央视1套、9套完结,时隔四年再次回归,《舌尖上的舌头3》延续了高话题度和高收视率。 央视平均收视率破第二。 “章丘铁锅”天猫销量同比增长6000倍。 一百人组成了一个长队,但影响力依旧强大。 但另一方面,口碑却急剧下滑。 美食少了,话题跑题了,细节有瑕疵。 截至收官,《舌尖上的舌头3》以4.2分的豆瓣评分尴尬收场,与第一季的9.3分和第二季的8.4分相去甚远。

“舌尖”的美食成了“情怀”的成分

诞生6年的《舌尖上的中国》,打造了中国最受欢迎的纪录片IP。 《舌尖上的舌尖2》在两年后开播,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依然保持着8.4的豆瓣评分。 但《舌尖上的舌尖3》依然是半遮半掩的抱琵琶半遮面。 早在2015年5月央视唱片频道的推介会上,前两季的“灵魂人物”陈晓庆就透露,第三季将于同年9月开播。 但去年年底美食功夫大冒险第三季,陈晓庆宣布辞职。 这一季的总导演是去年4月才从新闻频道调到唱片频道的刘鸿雁。 《舌尖上的舌头3》的制作周期只有10个月。

发布会上,主创们提到了第三季的创新点,“器具”、“宴席”、“食养”、“融合”等都是之前没有触及的主题。 不过,这样的创新,似乎并没有让大部分网友和观众买账。 首当其冲的就是铺天盖地的人物和故事。 现在回想起来,第一集《器具》章丘铁锅“一生择一物”的工匠精神,第二集《香》中下岗女工红姐表达了对煎饼摊的期待克制。 因此,观众的评价也是两极分化的。 在第三集《盛宴》中,美食完全沦为故事的“引子”,用大量镜头讲述“人”的故事。 一场寿宴引出武术家张修林的故事。 从他如何收徒传武,到他“形意、八卦、太极、通背等皆真”的功夫展示,占了近四分之一的篇幅。 期间。 至于最能体现“宴”主题的师徒宴,则略过。 这种“休闲篇”也出现在了第五集中。 在德月楼的新旧传承中,只有松鼠鳜鱼是一道菜; 女儿做早餐的故事成了不折不扣的励志故事,感人催泪,就是“不好吃”。

直到《酥》第六集,杭州点心莲酥在油锅中缓缓绽放,观众才重新找回了盯着屏幕“流口水”的感觉,却难挡大势口耳相传。

常识错误是硬伤美食功夫大冒险第三季,感情也要严谨

让观众难以忍受的是,影片中存在很多常识性错误。 最受诟病的是第四集《隐藏在食物中的健康之谜》。 尤其是中医药大学学生制作的中药口红夹子。 看得出来,导演组想体现中医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却被网友扒了出来。 先不说这种不戴手套配化妆品的方式是否符合卫生标准,口红出现在美食纪录片中意味着什么?

本期节目中,大篇幅讲述的粤汤也引来争议。 节目播出后,有广东媒体发文称,广东人肾病高发与煲汤有关。 久了,导致汤里的嘌呤含量非常高,又因为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会增加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从而加重肾脏的负担。”这个概念大家都懂的食物养生,但怎么时常换?普通人其实不懂当地人的开方和进补,可惜《舌尖上的舌头3》没有一集说清楚.

此外,一些关于美食的“挂冠李戴”也遭到了网友的质疑。 在第三集“夜宴”中,园丁叶放找不到“太湖之冠”鲈鱼,只好用国产鲈鱼代替,但被指出镜子里的其实是一条进口大嘴鲈鱼美国。 叶方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了原委。 由于交通不便,摄制组在一家鱼店里找到了一条在太湖流域养殖、深受当地食客喜爱的黑鲈来拍摄和烹饪。 解释。 不过,还是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吃货不满。 四川网友说,第二集把波波鸡和麻辣烫混在一起了; 天津吃货表示,节目中推荐的天津火腿生菜煎饼不正宗; 陕西网友说,这里以“水盆羊肉”闻名。 这座城市不是西安,而是渭南的特色。

美食功夫大冒险第三季

节目组回应:即使冒险也要创新表达

针对观众的吐槽和质疑,《舌尖上的中国》官方微博近日转发了一篇文章,题为《为什么要创新?《舌尖3》创作背后的什么“味道”需要改变? . 总导演刘鸿雁说:“我们希望展示食物是如何制作出来的,然后挖掘和呈现背后的东西。”

不脱离美食第三季有其内在逻辑

文中提到,第三季最大的挑战在于创新。 ” 由于前两季带来的现象级传播效果,时隔4年上映的第三季不可避免地被拿来与前两季进行比较,由于思维和审美的惯性,难免会很多观众都对第三季感兴趣,姬的创新之举一时难以接受。

“但即使冒险,也要探索饮食文化的创新表达。” 主创回应称,如果导演组从一开始就追求“同味”,就可以模仿第一季制作。 这无疑是最简单省力的方法,风险也是最低的。 “知道创新是有风险的,导演组决定冒这个险。”

对于第三季《布阵》,总导演刘鸿雁表示,之所以做出这样的结构,其实是有内在的思维逻辑和表达体系的,“都说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但这个深奥的东西呢? “食物到底是什么?不仅仅是食物是如何切割和制作的,它背后一定有更深层次的东西。我们希望展示食物是如何制作的,然后挖掘和呈现它背后的东西。” 对于槽点最多的第四集,总导演刘鸿雁也坦言,“养”这一集在创作难度上是最难的,需要对“度”的把握和非常严谨的态度。

不突破观众会更不满意

文章还谈到了目前的市场环境,“《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播出时,全国只有40到50个美食栏目,而现在,活跃在全网的美食栏目大约有400到500个。画面…… 总之,美食纪录片的市场环境已经不一样了,今天观众的期待和反馈也不同了。在前两季的基础上,如果再没有更多的创新、突破和发展,第三季,观众我不会满意的。” 总导演刘鸿雁认为,“时代在变,每个人都生活在其中,尤其是作为纪录片工作者,更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气息。因此,这一季在创作前经历了很多磨难。”寻找职位的过程非常漫长。”

文中还提到,第三季增加了美食的文化感和历史感,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比如韩国泡菜被选为世界六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之一,很多网友都感到很憋屈,因为据考证,中国制作泡菜的手艺历史更为悠久。 …… 《舌尖上的舌头3》主创团队为了一颗白菜去了四五次扬州,还找来农业大学专门研究农业史和蔬菜史的专家。 白菜是怎么从北方进化到南方的,大白菜又是怎么传到韩国的。

不过对于网友的“挑剔”和影片中的“瑕疵”,节目组至今仍未给出正面回应。



友情链接: 常识百科 常识问答精选常识 常识经验
百度地图

Copyright © 2017 安全常识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www.anquanchangshi.com 渝ICP备200060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