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常识

2020年过半,旅游市场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2023-01-18栏目:旅游
导语

互联网三巨头跨界旅游的“过往史”互联网科技巨头跨界旅游最早的玩家当属阿里。那这些有钱有流量的互联网科技巨头为什么到了旅游行业就不太灵光了?值得新跨界玩家注意的是,做旅游要从之前的流

2020年过半,受新冠疫情影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这并不影响互联网龙头企业的前进。 以阿里、京东、美团为例,三大互联网公司不仅巩固了电商前瞻产业研究院 在线旅游,除了以本地生活为核心业务外,还将业务延伸至多个跨境领域。 旅游业是这三家公司试图扎根的行业之一。

回顾近年来旅游市场的跨界玩家,除了阿里巴巴、京东、美团外,还有拼多多、360、滴滴、小红书、快手、抖音等众多互联网科技公司。 旅游市场受创“惨不忍睹”,瞄准机会抄底、加快布局的不在少数。 旅游市场的魅力在哪里? 跨界玩家齐聚一堂,又有何打算? 旅游是可以吃到嘴里的蛋糕吗? 通过梳理阿里、京东、美团进入旅游行业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我们或许可以窥探一二。

01

互联网巨头间的跨境旅游“往事”

互联网科技巨头中最早涉足跨境旅游的是阿里。 2010年,阿里淘宝推出淘宝旅游,定位为综合旅游出行服务平台,以开放平台模式吸引旅游商家入驻。 时间来到2014年,淘宝旅游正式更名为“阿里旅游”,并注册了一个名为“飞猪”的品牌,但一直没有动作,直到两年后,阿里旅游再次更名为飞猪,旅游板块正式成为阿里的**事业部,并拆分为**的公司,标志着旅游成为阿里重要的业务组成部分之一。

飞猪成立后,业内原本猜测阿里会在旅游市场“重金办大事”。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后的飞猪,短短四年内经历了三换帅。 从出生在中国的李少华,到阿里巴巴全球化领导团队负责人赵颖,再到阿里文娱CTO、优酷COO庄卓然,***的频繁更迭着实让外界摸不着头脑。他们想带走飞猪。 有接近阿里的业内人士表示,飞猪需要配合阿里集团整体商业生态。 它想做什么,能做什么,都要顾全大局。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飞猪在阿里集团的作用是什么,未来又会怎样? 究竟会担任什么角色,大概率还在探索中。

在阿里淘宝旅游上线的第二年,当时作为“黑马”闯入大众视野的京东也开始布局旅游。 2011年,京东以机票预订、酒店团购起家,“小烦恼”暗地里发展起来。 直到2014年,也就是淘宝旅游更名为阿里旅游的那一年,京东的专属旅游渠道京东商城正式上线。 “酱油”京东开始发力旅游,并在这一年向途牛注资5000万美元。 旅游业正在大展拳脚。

然而,现实总是比想象的更残酷。 京东虽然后续也成立了旅行社,但与海航、凯撒旅游的纠葛不断被斩断、扑朔迷离。 至此,京东在旅游业务上似乎“原地踏步”。 基于资源整合的难度和途牛自身业务运营的一些复杂原因,2020年,京东选择将途牛的股份出售给凯撒旅游,转而投向更粗“大腿”首旅的怀抱。 旅游业的未来将如何走,仍是未知数。

三巨头中,美团是跨界入局最晚,也是最具活力的。 就在近期,美团正在高星级酒店业务领域与主打旅游的在线旅游巨头携程“激战”。 美团进军旅游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6月。在京东进军旅游一年后,以本地生活团购业务起家的美团开始以最擅长的形式向酒店团购业务渗透。 . “农村包围城市”和“自下而上”的战术从低星级酒店一路进入全旅游业务线,携程在整合艺龙、去哪儿等挑战者后,成为唯一一家在在线旅游领域可以跟上。 携程正在挑战旅游平台,而两者的另一个对手自然是阿里旗下的飞猪。

当然,除了以上3家公司,曾经辉煌一时的百度也是跨境旅游的典型代表。 不过,与这三家公司相比,百度旗下的百度旅游于2019年6月宣布停业,百度暂时退出了此次旅游。 市场竞争。 此外,腾讯和谷歌在旅游行业也或多或少有所布局。 一些以新兴商业模式起家的滴滴、小红书、抖音、快手等新玩家也纷纷入局蓄势待发。

02

为什么不能带着钱和流量去旅行?

梳理以上案例可以发现,这些互联网公司在跨界旅游上有所突破,有的还在寻找突破方向,有的已经黯然退出。 那么为什么这些有钱有流量的互联网科技巨头,来到旅游行业就没有那么亮眼了呢? 这个问题恐怕也困扰着这些年来走了很多弯路的跨界玩家。 回到旅游业本身,贴着传统标签的旅游业已经存在多年,想必比互联网科技圈还要长。 一路走来的传统旅游企业,都是靠口碑、靠产品、靠服务。 ”。当互联网开始兴起时,本土旅游公司携程也赶上了这股“东风”。

携程成立于1999年,以机场发卡、电话预订酒店和机票为依托,率先将在线预订模式引入旅游行业。 当阿里巴巴、京东、美团跨界旅游时,纯互联网基因已经失去了在旅游行业赚钱的机会。 仅靠资金和流量很难找到在这个行业扎根的方法



友情链接: 常识百科 常识问答精选常识 常识经验慧眼识珠
百度地图

Copyright © 2017 安全常识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www.anquanchangshi.com 渝ICP备200060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