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过半,旅游市场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互联网三巨头跨界旅游的“过往史”互联网科技巨头跨界旅游最早的玩家当属阿里。那这些有钱有流量的互联网科技巨头为什么到了旅游行业就不太灵光了?值得新跨界玩家注意的是,做旅游要从之前的流
2020年过半,受新冠疫情影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这并不影响互联网龙头企业的前进。 以阿里、京东、美团为例,三大互联网公司不仅巩固了电商前瞻产业研究院 在线旅游,除了以本地生活为核心业务外,还将业务延伸至多个跨境领域。 旅游业是这三家公司试图扎根的行业之一。
回顾近年来旅游市场的跨界玩家,除了阿里巴巴、京东、美团外,还有拼多多、360、滴滴、小红书、快手、抖音等众多互联网科技公司。 旅游市场受创“惨不忍睹”,瞄准机会抄底、加快布局的不在少数。 旅游市场的魅力在哪里? 跨界玩家齐聚一堂,又有何打算? 旅游是可以吃到嘴里的蛋糕吗? 通过梳理阿里、京东、美团进入旅游行业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我们或许可以窥探一二。
01
互联网巨头间的跨境旅游“往事”
互联网科技巨头中最早涉足跨境旅游的是阿里。 2010年,阿里淘宝推出淘宝旅游,定位为综合旅游出行服务平台,以开放平台模式吸引旅游商家入驻。 时间来到2014年,淘宝旅游正式更名为“阿里旅游”,并注册了一个名为“飞猪”的品牌,但一直没有动作,直到两年后,阿里旅游再次更名为飞猪,旅游板块正式成为阿里的独立事业部,并拆分为独立的公司,标志着旅游成为阿里重要的业务组成部分之一。
飞猪成立后,业内原本猜测阿里会在旅游市场“重金办大事”。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独立后的飞猪,短短四年内经历了三换帅。 从出生在中国的李少华,到阿里巴巴全球化领导团队负责人赵颖,再到阿里文娱CTO、优酷COO庄卓然,领导人的频繁更迭着实让外界摸不着头脑。他们想带走飞猪。 有接近阿里的业内人士表示,飞猪需要配合阿里集团整体商业生态。 它想做什么,能做什么,都要顾全大局。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飞猪在阿里集团的作用是什么,未来又会怎样? 究竟会担任什么角色,大概率还在探索中。
在阿里淘宝旅游上线的第二年,当时作为“黑马”闯入大众视野的京东也开始布局旅游。 2011年,京东以机票预订、酒店团购起家,“小烦恼”暗地里发展起来。 直到2014年,也就是淘宝旅游更名为阿里旅游的那一年,京东的专属旅游渠道京东商城正式上线。 “酱油”京东开始发力旅游,并在这一年向途牛注资5000万美元。 旅游业正在大展拳脚。
然而,现实总是比想象的更残酷。 京东虽然后续也成立了旅行社,但与海航、凯撒旅游的纠葛不断被斩断、扑朔迷离。 至此,京东在旅游业务上似乎“原地踏步”。 基于资源整合的难度和途牛自身业务运营的一些复杂原因,2020年,京东选择将途牛的股份出售给凯撒旅游,转而投向更粗“大腿”首旅的怀抱。 旅游业的未来将如何走,仍是未知数。
三巨头中,美团是跨界入局最晚,也是最具活力的。 就在近期,美团正在高星级酒店业务领域与主打旅游的在线旅游巨头携程“激战”。 美团进军旅游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6月。在京东进军旅游一年后,以本地生活团购业务起家的美团开始以最擅长的形式向酒店团购业务渗透。 . “农村包围城市”和“自下而上”的战术从低星级酒店一路进入全旅游业务线,携程在整合艺龙、去哪儿等挑战者后,成为唯一一家在在线旅游领域可以跟上。 携程正在挑战旅游平台,而两者的另一个对手自然是阿里旗下的飞猪。
当然,除了以上3家公司,曾经辉煌一时的百度也是跨境旅游的典型代表。 不过,与这三家公司相比,百度旗下的百度旅游于2019年6月宣布停业,百度暂时退出了此次旅游。 市场竞争。 此外,腾讯和谷歌在旅游行业也或多或少有所布局。 一些以新兴商业模式起家的滴滴、小红书、抖音、快手等新玩家也纷纷入局蓄势待发。
02
为什么不能带着钱和流量去旅行?
梳理以上案例可以发现,这些互联网公司在跨界旅游上有所突破,有的还在寻找突破方向,有的已经黯然退出。 那么为什么这些有钱有流量的互联网科技巨头,来到旅游行业就没有那么亮眼了呢? 这个问题恐怕也困扰着这些年来走了很多弯路的跨界玩家。 回到旅游业本身,贴着传统标签的旅游业已经存在多年,想必比互联网科技圈还要长。 一路走来的传统旅游企业,都是靠口碑、靠产品、靠服务。 ”。当互联网开始兴起时,本土旅游公司携程也赶上了这股“东风”。
携程成立于1999年,以机场发卡、电话预订酒店和机票为依托,率先将在线预订模式引入旅游行业。 当阿里巴巴、京东、美团跨界旅游时,纯互联网基因已经失去了在旅游行业赚钱的机会。 仅靠资金和流量很难找到在这个行业扎根的方法。 毕竟,类似的大戏,旅游业早已上演。
1、拼资金的价格战是“一地鸡毛”
曾经的在线旅游价格战是多么的“惊心动魄”。 经历过携程、去哪儿、同程、艺龙、驴妈妈等在线OTA混战的人都记忆犹新。 为了争夺市场份额,抢夺用户流量,酒店、机票、景区门票,甚至旅游行程单,都在疯狂补贴返现,比如“1元门票”、“1元跟团游”等其他奇观之外的低价产品层出不穷。 然而,这场烧钱大战并没有产生任何结果。 低价导致的质量和服务损失比比皆是。 这场烧钱大战,除了伤害消费者的服务体验和铺天盖地的营销之外,似乎就没有什么了。 离开。 当市场回归平静,以往烧钱的OTA们集体改变画风,表示不再打价格战,产品质量和服务才是赢得用户的根本。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知,是因为旅游业毕竟是服务业。 它看不见也摸不着。 住的好不好,只有住过酒店才知道。 ,旅游是前期消费,后续资源和服务跟不上,前期的各种努力都没有结果。 互联网科技巨头要想真正做好旅游市场,就必须把这个问题想清楚,想清楚。
2. 忠实的客户群比分散的流量更有价值
除了价格战策略在旅游行业行不通外,单纯的拼流量也无法在旅游市场生根发芽。 旅游业客单价高,决策时间长,重复消费频率低。 用户需要对平台有信任感和忠诚度,培养用户意识和习惯,否则很难长久留住用户。 一旦某个平台长期不用前瞻产业研究院 在线旅游,下一次消费需求选择哪个平台是非常变数的。 如果服务和体验跟不上,这个平台被遗忘的概率就更大了。
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在线旅游渗透率的不断提高,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立足于B端的窗口期也在不断缩小。 整个旅游业已经从传统的劳动力转向互联网,信息的透明度越来越高。 以往专注于C端的OTA纷纷将目光转向B端产业链,与酒店、航空公司、景区的关联度越来越高。 从B端资源到C端用户的业务闭环正在形成。 如果没有特殊的优势和商业逻辑的创新,现阶段进入旅游行业的跨界将面临更加艰难的挑战。
03
新跨界玩家陆续入局
抄底旅游还有机会吗?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在线旅游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分析报告》显示,到2020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渗透率或达15.2%,而欧美等国家超过50% % 早在2016年,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然而,对于在线旅游行业的竞争来说,烧钱引流并不是万能的,技术创新只有为产业链赋能,才能建立起企业的核心壁垒。 像美团与景区的深度合作,今年疫情期间,景区利用美团门票预订系统,解决了疫情期间景区安全开园的需求。 而美团则可以增加新客源,通过景区挖掘潜在客户。 此前,飞猪在做目的地产品时,不再选择跟团游的形式,而是通过内容营销打造目的地产品IP,与供应链上的本地资源方合作,掌握一些有特色的本地产品。 资源,不仅要为用户提供平台,还要为用户提供全流程服务链。
值得跨境新玩家注意的是,在做旅游的时候,一定要从之前的流量思维转变为深化产业链的思维。
2020年在新冠疫情影响下,旅游业跌至最低点,也暴露出更多平时没有被注意到的旅游业短板。 拼多多、小红书、抖音、快手等众多内容吸引新玩家。 该机加快了进入旅游市场的步伐。
比如早在2019年拼多多就悄悄上线了旅游业务的火车票和旅游产品,2020年6月低调上线了机票业务,并与旅游目的地政府和旅游部门开展了一系列直播。风景名胜区。 他们在线下获客渠道受阻的情况下打通了线上渠道,造就了一大波存在感,让大家讨论拼多多是否要在旅游行业发力,但作为“主角”的拼多多却没有回应对此。 没有过多的回应,“吃瓜”大众更看重的是不变应变的态度。
另一位跨境“小能手”是小红书。 虽然该平台已经积累了大量旅游相关的笔记,但并未引起业界的特别关注。 今年,随着小红书KOL与旅游目的地的联合直播推广,以及小红书民宿相关话题报道的发布,这个默默入驻旅游市场已久的新内容频道让行业大放异彩。 此外,360发布的《2020旅游风向标》旅游数据报告,也让这家因信息安全而被大众熟知的互联网搜索巨头,在旅游领域大展拳脚。
此外,滴滴关联公司北京聚财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于今年5月出资5000万元设立北京小聚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抖音、快手先后以直播为切入点,与景区合作。 抖音在商家个人主页新增“机票预订”、“酒店预订”等功能,打造基于内容营销的完整交易闭环。
新势力代表新“血液”,新玩家也带来新理念。 目前,尽管行业风起云涌,但跨界要想真正有所建树,对这个传统行业的基本敬畏是必不可少的; 置身于行业 互联网下半场,当传统的流量思维逐渐失效,如何提升产业运营效率,持续创造新价值,仍需翻越重重山峰。
面对各种新势力的挑战,老牌旅游企业作为城市的守卫者,如果一味沉迷于过往的成就或行业地位,只会被时代淘汰; 只有空杯心态,紧跟技术和市场趋势 只有对产品、服务、运营、营销等产业链各个环节进行持续系统升级,才能真正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工业革命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