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常识

潘云鹤院士:AI2.0时代中国能否领跑世界?

2022-11-20栏目:常识问答
导语

”戴琼海院士更深一步进行阐释,并抛出关于如何评价人工智能技术,什么是智能的本质,如何建立新的图灵测试等多维度的思辨。深耕计算机领域十多年的高文院士,是一位学界大咖和教育者,也是一位

7月25日,2020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在杭州未来科技城学术交流中心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潘云河,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信息学院院长、教授戴琼海,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文科讲座教授、鹏程实验室主任高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名誉副主席沈向阳,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双聘教授,美国文理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智能科学》讲座教授张雅琴, 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作为大会主题演讲嘉宾,通过头脑风暴和行业搜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潘云河院士:提出人工智能三重知识表达机制

潘云河院士是中国智能CAD和计算机艺术领域的先驱之一,被誉为“人工智能2.0之父”。他牵头的“中国智能2.0发展战略研究”于2015年被中国工程院批准为重大咨询项目,并于次年提交了《关于中国启动“中国智能2.0”重大科技计划的建议》。

潘云河院士认为,未来五年人工智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基础理论的突破,这对于中国能否在人工智能2.0时代引领世界至关重要。

会上,潘云河院士分享了“视觉知识相关的五个问题”的主题,深入阐述了AI 2.0时代下的知识表达,提出了由知识图谱、视觉知识和深度神经网络组成的人工智能三重知识表达机制。

他表示,在AI 2.0时代,知识的表达有三种,包括知识的语言表达、知识的图像表达和知识的深度神经网络表达,分别对应语义的记忆内容、场景的记忆内容、感受的记忆内容。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持,有利于知识表达、推理等智能计算的可解释性、演绎性和可移植性的实现。

戴琼海院士:人工智能的拷问与投机

戴琼海院士是立体视觉与计算相机理论及关键技术的领军人物,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人工智能高级人才,研究生和博士后近百人人工智能 常识问题,是全国创新大赛奖获得者。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为知名的人工智能专家,戴琼海院士不仅在学术和技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对人工智能的未来长远发展有着深入而独特的思考。

在本次大会上,戴琼海院士分享了他对人工智能发展的诸多思考,从不同层次和更深远的视角拷问,给出了全新的解读视角。

当前的人工智能,尤其是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机器学习,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但它对计算资源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

戴琼海院士讨论的第一个话题是:未来是否有颠覆性的计算技术,以更好地满足我们的算力需求。

沿着这个方向,戴琼海院士提出,现有的人工智能优势主要体现在具体的具体任务上,远不等同于人类智能,这就需要从脑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思考如何推动智能本质的突破性发展。

“智能和智能的发展不是静态的'大脑',它需要一个'AI身体'来与环境和人类互动,迫切需要思考,如何构建这样一个'AI身体'?”戴琼海院士进一步讲解,抛出如何评价人工智能技术、智能本质是什么、如何建立新的图灵测试等多维度的猜测。

高文院士:解决都市脑顽疾的新思路

耕计算机科学领域十余年的高文院士,是一位大咖、教育家、技术专家。他领导的鹏程实验室汇集了20多位中科院院士和数百名国内外顶尖科研人才,打造鹏程云脑等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和科研平台。

近年来,高文院士的研究重点是利用对神经网络的理解来改进现有的云视觉系统,包括城市大脑或智慧城市系统。

目前城市大脑或智慧城市系统等现有云视觉系统面临两大挑战:第一,虽然视频数据很多,但能够调控它并从中提取模式的大数据并不多;其次,绝大多数视频数据是普通视频,而敏感视频相对较小,产生的价值也不大。

人工智能 常识问题

高文院士认为,这两个问题其实是整个视觉感知系统架构的直接后果。他给出了一个新思路,就是通过人形视觉系统(称为数字视网膜)的视觉通路模型来改进云视觉系统,从云计算到设备边缘云混合架构,这种结构将大大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使城市大脑更加高效和智能,并赋予城市大脑从1.0版本到2.0版本。

沈向阳院士:从深度学习到深度理解,推动人工智能普及

“双院士”沈向阳是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作为微软必应和微软小冰的创始人,曾经是微软历史上排名最高的中国人,他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成就无需赘述。目前,沈向阳院士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沈向阳博士这次分享的主题是“人工智能的'智慧'在哪里?聚焦“从深度学习到深度理解”的多维度阐述,指出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必由之路。

沈向阳院士表示,人工智能在过去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包括大数据的使用、算力的提升、机器智能的突破,在这期间我们认识到语义、知识、推理等因素的重要性。他指出,人工智能

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从感知到认知,统计学习、模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将引领深度学习向深度学习不断发展,解决常识问题,实现通用人工智能。

张雅琴院士:迈向L4级别,自动驾驶不是梦

张雅琴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院士、IEEE院士人工智能 常识问题,现任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智能科学”讲座教授。由他领衔的“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致力于打造以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物联网、类脑智能为关键技术突破的世界级创新研发平台。

此次,张亚琴院士带来了华大智能产业研究院(AIR)的最新成果,并以“自动驾驶进展”为主题进行了分享。

基于数字化3.0时代“信息、物理、生物世界融合”的趋势,张亚勤院士总结了未来汽车的四大特点:电动化、智能化、物联化、共享化。

他说,自动驾驶现在已经进入了L3级别,即有条件的自动化,高度自动化的驾驶系统可以执行大多数任务,由人类驾驶员监控道路,并有驾驶员进行干预请求。这已经在交通、物流、医疗、连接、公共交通和观光等许多场景中实施。

下一步将是突破到4级,达到高度自动化,道路将由自动驾驶系统检测,该系统可以在不干扰请求驾驶员的情况下执行所有任务。

如何实现这一过程,他详细阐述了技术、路线图和生态三个方面,并提到了自行车智能和车路协同的互补解决方案思路,可以加速实现高度自动化的自我。

张雅琴院士预测,到2030年,L3级自动驾驶汽车将占新车的55%,L4级将达到15%。

王海峰博士:AI平台是智能时代重要的“基础设施”

王海峰博士是ACL历史上第一位中国校长,ACL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组织。现任百度首席技术官,负责百度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安全等技术和生态,以及智能云、地图、输入法等业务。

在“新基建”浪潮中,百度是领先的AI公司之一,一系列大动作落地。

王海峰博士通过“AI新基建加速工业智能”主题分享,全面讲解了百度对新基建的理解与部署,以及百度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赋能产业。

面对各行各业智能化升级的现实需求,今年,百度智能云升级新战略,以云计算为基础,以人工智能为抓手,聚焦重要轨道,成为新基建大潮中加速AI产业化的关键力量。

王海峰博士分享,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云计算是算力的重要基础平台,构成了人工智能发展的三大要素之一。百度以云计算为基础,夯实人工智能新基建,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势,深度融合各行各业,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加速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友情链接: 常识百科 常识问答精选常识 常识经验
百度地图

Copyright © 2017 安全常识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www.anquanchangshi.com 渝ICP备200060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