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常识

【中图分类号】教育部:以加强内涵建设练就过硬

2023-01-20栏目:常识问答
TAG: 课程  建设  高等
导语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课程思政建设是整个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发挥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应,全面覆盖每位教师、充分酝

[CLC 编号] G41 [文件识别代码] A

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重要使命。 教育部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上升到实施立德树人战略举措的高度。 加强高校课程思想政治建设,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也是新时期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对高等教育“四个回归”的实践具有很强的价值引领作用。

回归常识:加强内涵建设 练就过硬本领

回归常识,要围绕学生的勤奋组织教育,引导学生求真知、练真本领。 推进思政课课程建设,必须坚持内涵建设,抓好思政课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完善教学管理流程回归教育常识,深化育人思路。内容从知识维度、能力维度向价值维度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素养。 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

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不是简单地增加几门课程,也不是追求千篇一律的模式,而是系统地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在价值导向的基础上修订教学大纲,统筹做好课程设计。 同时,搞好思政课,就是要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从专业知识中挖掘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时代精神,充分提炼资源和要素。思想政治教育隐藏在教学内容中。 并对教学过程进行组织重组,充分发挥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加强教材体系建设。 教材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而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载体之一就是教材。 要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供给侧改革,修订专业课教材,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教材的编写、选用和使用,将爱国主义、规则意识融入专业课教材。法、社会责任和文化自信。 营养与专业知识的融合有效加强了课程思政教材体系的建设,有效提高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和实效性。

改进教学组织管理。 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性也取决于良好的组织实施。 一方面,要加强院系与学院的联动机制。 进一步构建校内院系参与、共同支持课程思政建设的大格局,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作用,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参与思想政治建设。以及其他大学课程的政治建设。 另一方面,要强化学院主体责任。 切实提高学院在落实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责任担当,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学院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深化学院之间互动交流,加强文理学院共建共享,形成互学互鉴。 学习的合作机制。

回归本源: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一个好老师要懂得,选择当老师就是选择一种责任,必须尽到教书育人、育人为本的责任。以德为本,把这种责任体现在平凡、平凡、细微的教学管理中。” 高质量全面的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高校教师践行立德树人的义务,也要求他们回归教书育人的本分。

从教育主体来看,教育他人首先要武装自己。 只有真正打心底信仰马克思主义、熟悉马克思主义、懂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教师,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并巧妙地融入教育教学。 过程中。 因此,教师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持之以恒地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特别是要在学习领会、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增强灵魂“四个意识”。 自信”和“两个保障”,努力做思想政治教育示范引领的表率,推动新思想进教材进课堂,真正做到进思想、进心灵。

从育人过程看,教师要强化育人意识回归教育常识,积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建设、课程设计、课堂教学、教材编写等教育教学全过程,能够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做好大学生价值塑造工作新时代的学生,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有机结合。

从教育评价的角度,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克服唯学历、职称、论文、帽子等倾向,将教师参与纳入思政建设将课程和教学效果纳入学校考核评价体系。 选拔培训的参考指标和重要内容。 在各类奖项和奖励的评选中,突出了课程的思政要求。 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回归初心:坚定政治立场担当人才培养使命

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对人的塑造和培养。 根本问题是培养谁,怎么培养,为谁培养。 这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高水平大学建设。 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坚持新时代教育要求,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教育理念,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决心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在此基础上,回归初心要求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切实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使命。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还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牢牢把握党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加强顶层设计,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党委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保持稳定的政治方向,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把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纳入工作重点。校党委工作,统一领导,专题研究,专题部署。 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力、领导力、组织力和号召力,建立校党委、二级党组织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学院、基层党支部,建立健全一级一级、一级一级领导的上下联动机制,把课程思政建设有效融入到以学校二级党组织和基层党支部建设为抓手,以党建工作带动课程思想政治建设,切实把课程思想政治建设融入党建工作。

回归教育常识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办学方向是办学的关键。 回归高等教育初心、担当人才培养使命,关键是在办学方向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始终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办学。 课程思想政治建设始终突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鲜明背景,既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政治属性,也体现了我党对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反映了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 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中国特色。 因此,要准确把握我国高等教育的时代定位和历史使命,在课程思想政治建设过程中,始终把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作为根本政治方向和明确价值取向,更好地在坚持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发挥作用。 高等教育的作用。

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的教育方针。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立德树人、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举措。 必须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核心目标来设计内容。 理想信念是政治的灵魂。 要把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稳住学生思想之舵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抓手。 以爱党、爱国、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加强学生的政治认同。 要优化思想政治内容在道德修养、文化素养、法治意识等课程中的供给。 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丰富教学载体,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四史”教育,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系统开展开展中国梦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回归梦想:以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强国梦

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也是教育回归梦想的根本宗旨。 课程思政建设引领教育强国梦。 要根据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特点和学生思想特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教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 结合强化爱国责任,肩负国家使命与探索知识前沿,传承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根据学校的定位。 课程思政建设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把课程思政建设融入学校的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等,做到思想政治课程建设能适应学校总体办学定位,与办学目标相匹配,引导学生刻苦学习,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使命,结合热爱学校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社会,切实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立足人才培养特点。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适宜的向阳土壤,课程思政建设也不例外。 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其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尤其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 因此,加快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立足办学实际,从办学历史中汲取养分,使课程思政建设有更符合学校的历史和办学条件,更加生动活泼。

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 提高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还必须注重掌握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注重加强个案研究,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制定教学大纲,根据学生思想特点,明确反馈方案,提高课程思政素质。 建设的针对性和及时性,使各专业课程发挥了育人功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课程思政建设是整个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与“课程思政课”的协同育人作用,全面覆盖每一位教师,充分酝酿每一门课程,生动贯穿每一堂课,充分落实育人责任,构建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同向的育人格局,实现高等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源,回归初心,回归梦想。

(作者系常州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参考】

①金诺:《以改革引领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②杨志刚、李忠国:《新时期高校思政教师职业特征分析》,《中国高等教育》2020年第22期。

③薛尔勇、刘爱玲:《习近平教育思想:中国教育改革的旗帜和方向》,《中国教育学报》,2017年第5期。

④滕建勇:《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探索》,《思想理论教育》,2021年第2期。

⑤韩先周:《课程思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中国高等教育》2020年第11期。



友情链接: 常识百科 常识问答精选常识 常识经验
百度地图

Copyright © 2017 安全常识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www.anquanchangshi.com 渝ICP备200060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