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啃下常识判断法律知识备考的那些事儿
其中常识判断模块,考察要点多、考查范围广,法律部分更是让报考者倍感头痛。下面,让我们一起谈谈常识判断法律知识备考的那些事。正因如此,很多报考者对常识有着不同的备考思路和方法。常识判
通过公告,大家已经知道了相关的考试科目和试题类型。 其中,常识判断模块检查点多,检查范围广,法律部分更让申请者头疼。
那么如何备考,如何用常识啃下判法这块硬骨头呢?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用常识判断法律知识的那些事儿。
1个
题型特征
常识题量稳定,整体难度适中,范围很广。 正因为如此,很多考生对于通识知识的思路和方法都不尽相同。
有人认为没有必要复习常识。 百分百的努力,只能换来一分收获。 得不偿失。
有些人认为常识比逻辑判断、数据分析等科目简单,只需要加强日常积累和知识记忆就可以打分,所以看了很多复习资料,看了很多题。 其实,以上两种方法都不合适。
传统上,法律是基于专业性的,更喜欢审查各种条款。 但近年来,法律调查越来越缺乏常识,对考生的推理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所以,考前不宜盲目攻击或死记硬背。
2个
调查范围
常识判断主要考查应聘者应了解和理解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重点考察对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的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各个方面。
其中,法律重点是宪法、刑法、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民法典和其他法律(如劳动法、知识产权法和历年新法等)。
3个
备考思路
01
熟悉系统,扎实积累
法律是非常系统的,学习法律的前提是对法律制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我国的法制以宪法为核心和基础,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其他部门法,如:刑法、民法、行政法等,每个法律部门都有不同的审查侧重点。
宪法:围绕宪法原则、发展历程、宪法“正文”四大板块(总纲、公民基本权利义务、国家机关、国家标志)展开。 宪法的考试方式主要靠背诵,比如:我国现行的宪法是什么? 什么是政治制度?
刑法:以案例分析为主,通过小案例考察考生的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 如:犯罪的构成和行为性质的认定。
又如:判断是否构成正当防卫? 属于哪种故意犯罪?
民法典:民法典具有双重属性,在法律和政治热点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可检验性。 民法典今年刚刚施行常识判断时政,其新修订和新增的要点亮点非常值得检验。
如:居住权、离婚冷静期等。
行政法与行政程序法:结合记忆和理解,考察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即官与民的关系。
如:行政行为、行政救济方式等。
02
关注热点,把握时事
时事热点是常识判断不可缺少的部分,每年都会有一定程度的调查。 调查内容既涉及国家层面的高层决策,也涉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如果花大量时间专门复习时事热点,是没有效果的,长期复习效率很低。 所以,我们要积累,持续关注,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法律方面常识判断时政,《刑法修正案(十一)》、《民法典》、《行政处罚法》、《专利法》以及近期公布实施的将于2021年5月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成为热点 开展相关调查。
03
掌握方法,善用排除法
法律虽然是专业,但是公考难度适中,很多题型都能找到一定的解题技巧。 其中,提炼出题目的关键词,剔除干扰词和条目,可以大大减少做题时间,提高做题正确率。
04
聚焦考题,把握方向
在各类考试中,试题是必不可少的练习材料。 当我们仔细分析试题时,就会发现考试范围和考试形式的端倪。
另外,我们可以通过在各个地区做常识判断题来补充自己的知识基础,有时甚至会遇到原题,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