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题】古人对死的称谓和字含义
3、下列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结合《孔雀东南飞》、《过秦论》】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7、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
1、下列对相关词的解释错误的是?()
A.古代男子年满18岁时,要举行加冕仪式,称为冠冕。也就是说,他们戴帽子表示已经长大成人,但还比较年轻,所以被称为“弱冠”。成年人要到 20 岁才能成为成年人。
B.“进士季第”指科举时代考试及格进士。科举殿试前三名,授予“进士季第”称号,即状元、状元、探花。
C.郊区祭祀仍然是郊区祭祀。在古代,郊祭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家礼仪的主要内容。祭祀的对象分为神、地、鬼三类。
D.古人对死的称谓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君死谓崩,君死谓死,大夫死谓死,士死谓衰,而一个普通人的死亡,就叫做死亡。” 侯猛是个大夫,死的时候是个“卒”。
2. 下列关于文中高亮词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古人的名字和文字之间有联系。有些名字和人物的意思相同或相近,如诸葛亮,孔明二字,“亮”和“明”的意思很相近;有的意思相反,比如元安,安是满的意思,丝字是少的意思。
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为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亲王、贵族、大臣、妃子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在死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根据其生平事迹和道德修养而授予的封号。有褒有贬。王氏的“离”是贬义。
C.坐姿有很多种:“同桌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一样的,但“济举”的坐姿是双脚张开,膝盖微屈,形如舢舨。那是一种蔑视和蔑视对方的姿态。如“柯知事不成,倚柱笑,伏肩骂”。
D.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犹如天子,众妃之主。古代皇后居住的寝宫多位于后宫中央,故皇后寝宫被称为“正宫”或“中宫”。“仲宫”、“正宫”成了皇后的别称。
3、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是( )【结合《孔雀东南飞》和《论亡秦》】
A.《历代阳岁》中的“初阳岁”是指冬至后立春前。
B.“小七、下九”中的“小七”指农历七月初七,旧时妇女乞巧(用针进行各种游戏);在汉代,这一天是妇女聚会的日子。
C.《六合正相》中的“六合”与《国秦论》“霸权六合”中的“六合”同义,均指天地四方。
D.“暮”、“午夜”、“人丁”、“鸡鸣”、“平旦”五字,是古代时间的名称。黄昏时分,人们做出决定。”
4、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释,错误的是()
A.古人象衙门、牙旗一样,以猛兽利齿的图案来表示荣华富贵。
B.丁母丧,指遇母丧。在旧制度中,父母死后,子女要哀悼,称为“丁酉”。
C.招供是指招收平民为官,与“查茂才”、“弘孝廉”同义。这是一种自上而下选官的制度。
D.乡、禄古时指一个行政区域的名称,合起来也可以指家乡、故乡、同乡。
5.下列关于文中词语有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迁居古称迁官,泛指升迁,如:升迁。又指贬谪,如谪是指将官员贬到远方,迁是指官员被调迁或贬到其他地方。
B.宣德二年 原文中宣德二年为年号。习惯上,在唐代以前,对已故皇帝的谥号,一般都称为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等,不称庙号;,直到明清才以年号称呼,文中的年号也包括英宗。
C.次年入督事,次年指第二年,而现代汉语中,次年指本年的最后一年,古今含义不同。晋在文中指升迁、晋升、任用。
D.文中谥吴用的谥号为谥号。古代在谥号上加谥号,如诸侯、将军、大夫、名士等。一般根据他们的人生事迹和品德修养,作出褒奖的评价,也有贬义的评价。比如陶渊明叫景杰正氏,欧阳修叫欧阳文仲,王安石叫王文公,范仲淹叫范文正。
6、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释,错误的是()
A.弹劾是指在君主制中担任监事的官员检举官员。
B.经略是指清、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的经略,主管一条或几条路线的军政事务,职位高于都督。
C.世隐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孙后代因祖先或祖先有功勋而继承官职。
D.屯田是指中国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耕种官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官村和民村之分,以官村为主。
7、下列关于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年岁未几”中的“年”是“庄稼熟了”的意思。
B.《前辅王之诰·韦学增岁记》中的“岁忌”,是绥靖、会聚的意思。
C.“山东李梁井、山西寻奇庄天”中的“理”是治理的意思。
D.“至实”中的“至”是“得到”的意思,“至实”是获得官职的意思。
[原文:张雪雁,字子玉,肥乡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 辽城长2000多里,城池120座,三面敌军。官兵七万二千人,每月米一石,白银二分五分。自嘉靖戊午大饥荒以来,士马逃亡三分之二。前任辅王志高、魏学曾先后编修,但还未恢复到半盛时期…… 当时,张居正国,以学术容貌精心谋划,深得倚重。雪雁写账簿勾搭出纳。他又列清章条例,明确山东、山西巡齐庄田两都,清理过剩,遗漏和欺骗。从正征、甲戌戌时,到万历十年,最为盛极一时。雪雁巴蜀乞休,徐知氏去。死于家中。】
8.下列关于文中高亮字词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魏明太和年间设进士科。唐亦设此科。应试者称进士,试试者称进士。
B.按一定的礼仪拜、授(任)官,一般用于晋升大官。如“功德大,拜为大官”。
C.缘分是本着以家为本、罪人为家的观念,以主犯及相关亲属连带惩处为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称为“知事”,古人也常用“知事”、“修知”等名称来指代官员辞官归乡。
9.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劫布朗”是脱布衣走官的意思。
B.“外婚”是指通过婚姻结成的亲属。
C.“令兴”专有名词,专指古代皇帝亲自驾临。
D.“博士”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
10.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仲嘉佑二年进士第”中的“第”指科举的品级。“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的人,意思是可以授予爵位的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很多。“白中书舍人”即“授中书舍人之职”,“迁明、博、沧州”即“调明州、播州、沧州知府”。
C.“丁母难”是指母亲去世,回家吊唁。服丧是有一定期限的,在古代是一种孝道,表现出当事人对死者的尊重和不舍。
D.“六经”是指儒家的六部经典,是指孔子编纂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音乐》和《易经》。
11.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熊盖,字节”,古人幼时取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符和名称使用不同。名字由长辈称呼;
B.“政”是授予官职,“兼”和“令”都是兼任官职的意思,“行”和“受”都是做官的意思,“权”是做官的意思暂时定位。
C.“海盐民”、“民”是对老百姓的称谓。百姓常用的称谓有:布衣、千手、黎民、生民、树民、黎叔、苍生、黎渊、孟等。
D.“蛮”,由于时代的局限,古代文人对四方异族的认识十分有限,没有深入考察他们的异同,仔细辨别,多用蛮、夷、戎、狄、胡、越等以指四方。外星人。《史记·吴太伯氏》索引云:“夷,民也,号南夷,夷亦曰越。” 中原古人通称南方各民族为“百越”或“越”。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山东”,地理区域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萧山以东地区称“山东”。
B.“万世”,万代,忌指君主去世;忌指死亡,还有“崩”、“死”、“死”、“布鲁”等。
C.“甲子”是生气时盯着自己的眼睛;小怨如瞪眼,必报之,形容心胸狭隘。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全130回。
13. 下列关于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巡抚:中国古代的官衔。“验”是检查、询问事情的意思,即监督之职,“仕”是“监察员”的意思。
B.伊宁大冶:隋朝年号。年号是我国自汉武帝继位以来封建王朝使用的一种名称。
C.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的角度看,处于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D.杀人:在封建时代,子杀父,臣杀帝,侄杀叔,侄杀叔等称“杀”。
[原文:沉发兴,湖州武康人。广州巡抚陈特进柯神父。隋末法兴为吴兴县太守。东阳统帅楼士谦起兵围县,隋炀帝命法兴与侍从程元佑商议。义宁二年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宇文华和隋炀帝在江都被杀……当时,祁县都督乐伯通占据丹阳。江南路总经理。】
14. 下列关于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 The Guan family 是指该地区最有权势和人口最多的富裕家庭。
B.大夫是古代一种官职名称,不同朝代大夫的作用和级别不同。
C.行李是指运输部队在行军过程中携带的军械、食品、衣物等物资。
D.社稷原指君主为祈求国泰民安而供奉的地谷神,后亦泛指国家。
15. 下列关于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任用”是指代理、暂时担任或试图担任公职。在文言文中,“假”、“代”、“照”、“权”、“线”等词的意思都差不多。
B.年号是我国帝王用来记录年份的名称,从汉武帝开始。每个皇帝对应一个年号。比如文章中的“嘉靖”就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朱厚熙的年号。
C.“太史”一职始设于周朝,后世多作为重臣的尊称,以示尊宠,无实职。
D.“军”为古代军队的编制,以二十五人为一排,五人为一军。后人常用“排位军”来泛指军队。
16. 下列关于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国子监是我国封建时代的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在某些朝代也兼任最高学府。
B.教授,学术正式名称。宋代起,为文官,讲经,掌科试。
C.礼部,中国古代的政府机关,主管国家的法令、祭祀、贡品、户籍等事务。
D.受禅是中国古代选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章指的是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赐予的皇位。
17. 下列关于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首禅,又称退位制,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一种选举领导人的方式,即团体中的个人投票由多数人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也可以指宫殿:“被阁”既可以指上朝,也可以指上京城。
C.继承权是指继承王位。我国封建王朝实行长子继承制,皇位只能由长子继承。
D.乞白骨,意为请辞,即要求把白骨葬在自己的家乡。
18.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解布朗”是指脱下平民所穿的粗布衣服,换上官服,比喻开始仕途。
B.“南”是指担任大臣,因为古时坐北朝南是尊贵的位置,大臣见皇帝都站在南边。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用来表示旧的规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经典。其叙事简洁明了,褒贬不一。是我国最早的编年史书。
19.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宗角”指古代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多用于指代童年。
B.“部”指军队的组织单位——三部曲军衔,泛指部队。
C.“嗣”指继承君主之位,“嗣”的本义是传位或继承给长子。
D.“伯”是古代的爵位称号。旧周有五种爵位:公、侯、伯、子、南。
20.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在古代,“孤”泛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守寡孤寡”泛指没有劳动力,无人赡养。
B.“太阁”是东汉尚书省的别称,因汉尚书台在宫中,故有此称谓。后指中央机关。
C.“公曹”为古官名,亦称公曹氏。始建于西汉。除了掌管人事外,还能参与一县的事务。
D.“枷锁”,中国古代刑具,指脚铐、手铐。脚铐戴在手上,脚铐戴在脚上。
2018年高三古代文学常识习题答案
1.甲(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冕礼,又称“弱冠”,不是18岁)。
2. C(“同桌常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不同,因为有一个“座”,意思就是坐姿是古人双膝跪地,臀部靠在脚后跟上。 )
3、C(《孔雀东南飞》中的“六合”是指年、月、日、生肖都和谐,六合之日为吉日。)
4.C(《查茂才》、《赞小莲》自下而上)
5.乙(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6、D(“屯田”分为军村和民村,以军村为主。)
7、D(retirement:回官,即退休)
8. A(科举始于隋朝,“魏明太和年号”写错,应为“隋炀帝年号”)
9. D(博士:文中为“专教经学的学官”)
10. D(《论语》不是《六经》)
11. B(“行政”指代办、临时官职)
12.D(应为“传记式”)
13.D(杀:封建时代,子杀父,臣杀君,谓之“杀”。)
14. A(关氏指当地权贵豪门,有一定名望和影响力。)
15. B(一位皇帝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年号。)
16.C(户口登记由户政部门管理)
17.C(长子继承制,长子不一定继承地位)
18. B分析:解释错误。依上“尊帝不如南”,应为皇帝登基。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左右是区分优劣的标志之一,在各种礼仪中普遍实行。因为君主接见臣子时,坐的是面向南、左、东、右西,臣子是面向北、左、西、右而立。朝臣按官职排列。尊右蔑左;否则,尊左轻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汇聚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左”“右”得到尊重,且古今有别,情况不同。注意,近代对“左”的尊重,主要是明清以来形成的。(回答这类问题一定要调动知识的积累,同时找出文章中选项解释对应的句子,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意思。)
19. A(“总喇叭”是指未成年时的发髻,不分男女。)
20. D(戴在手上的脚镣和戴在脚上的脚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