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常识

陈诚陈诚字辞修,1947年2月晋升陆军一级上

2022-12-01栏目:生活
导语

结果,李宗仁既不辞职,又不返台,让蒋介石很是尴尬。去台湾之后,白崇禧这位戎马一生的军人大权旁落,行动处处受到监视。对于白崇禧去台,他的儿子、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有一番说法:“他(指白

台湾最忙“副总统”

陈诚

陈诚

陈诚,字字秀,浙江青田人。1947年2月晋升陆军一级上将。

抗战胜利后,陈诚自1947年8月起兼任东北兴园所长。1948年4月,国民党国民大会会议期间,盛传陈诚要去东北。美国就医。在一次会议上,当白崇禧作军事报告时,东北代表直直喉咙喊道:“我们不要听军粮,我们要听战场是怎么打的!” 山东代表赵永福喊道:“胜利后,山东不在其中。伪军将30万游击队逼上梁山,政府应该杀了陈诚,以感谢全国人民。” 东北代表张振禄说:“诸葛亮含泪斩杀马谡,请江主席演这部戏。” 另一位代表说:“中央‘剿匪’采取的是老鼠策略,如果东北丢了,华北丢了,华南不保国民党到台湾后的生活,难道他们都想像陈诚一样逃到美国去吗? “

白崇禧听到有人骂自己的政敌,私下偷笑。

当时,陈诚正在上海准备出国。听到这个消息,他没脸出国,生怕有人来上海“闹事”。

这是陈诚军政生涯中最惨淡的时期。

1948年5月,陈诚被免去东北兴园主任职务,10月被派往台湾。在蒋介石心目中,他依然是中华民国最能干的大臣。

1949年1月,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败局已定。蒋介石在宣布辞职前,任命已经抵达台湾的陈诚为台湾省政府主席兼台湾安全总司令,取代了得罪台湾人民的领导人. 陈毅做好了打败国民党的准备。

陈诚在镇压“反宪、反政府、反美”学生运动的同时,将40万两黄金作为储备,进行台湾的“币改”。同时,他还要收拾残局,安顿败兵。每一艘从大陆撤退到台湾的运兵船,无论是在基隆港还是高雄港,都会听到岸上的扩音器喊着:“来台的军人,请将携带的枪支和武器交给船上的宪兵。 “ ,然后一一下船接受安排。”

港口全是荷枪实弹的宪兵,上岸下船的台湾老兵必须先缴械。他们觉得很不自在,但又无计可施。陈诚对这些老兵实行集中管理和集中培养,一共裁撤了十几个兵团部,三十多个军部,裁撤了七个军部。当时台湾交通混乱,不时有平民被军车撞死。陈诚以台湾警察总司令的名义下令,任何因不遵守交通规则而撞死他人的人,将被就地处分。这在一定程度上,

1949年4月起,陈诚开始在台湾推行一系列土地改革试验,但直到1953年,“37减租”和“耕者有其田”的和平土地改革政策才得以大规模实施。土地。而地主们则是紧张的用着换来的实业股份,慢慢开始适应工商股东的新角色。

耕耘耕耘

1954年,陈诚被蒋介石提名为“副总统”后,得意洋洋,笑容满面。记者招待会上,他在办公桌前放了一张白纸,上面写着“追随总统,尽职尽责”,这被视为他报蒋恩情的“竞选口号”,因为蒋介石曾说“中正不能一日没有豪言壮语”。

1961年底,陈诚代表蒋介石访问美国,会见了肯尼迪总统和约翰逊副总统。可谓是风光无限,走上了个人事业的巅峰。

由于陈诚在台湾的名气越来越大,他成了太子蒋经国继承大业的最大障碍,蒋氏父子深受他的困扰。然而,上帝做出了选择。1965年,陈诚积劳成疾,因肝病病逝于台北荣军医院,享年68岁。台北市殡仪馆里摆放着无数花圈和挽联。最突出的是蒋介石的挽联:“细秀同志万古长存。解放纪念祭到了最后的关头。能悼念这个国家的人不计其数;革命事业还处在共同完成的阶段。忍抢我元符,岂有天道?”

蒋介石的挽联可以说是用事实写的,用感情写的。然而,“光复”大陆的举动却一直遭到陈诚的反对。他是在做实事,他很清楚,只有3.6万平方公里的台湾,无论财力、物力还是人力,都根本无法承担这个“重任”。所谓“最后一刻的挣扎”,其实根本不可能。

太平洋冷战领头羊美国得知陈诚死讯后震惊,派副总统尼克松赴台参加葬礼。历史总是给人惊喜。这位陈诚的老朋友尼克松在担任美国副总统期间曾两次访问台湾。几年后,他成为第一位打破中美之间僵局,踏上中国大陆的美国总统。

时至今日,台湾农民仍对陈诚怀有感激之情,称他为“陈诚叔叔”。

1952年1月,国民党主要军事首长在台北县林口检阅部队。从左到右分别是何应钦、白崇禧、孙立人、陈诚

台湾伊斯兰教“大祖师”

白崇禧

白崇禧,字建生,出生于广西桂林一个回族家庭。他与桂林第一人李宗仁同乡,关系十分密切,关键时刻总是出手相助。

从保定军校毕业后,白崇禧加入桂军,逐渐显露出不凡的军事才能。1927年,桂军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北伐时期,白崇禧指挥了著名的汀泗桥之战,成为北伐名将。

抗日战争时期,白崇禧参加指挥武汉保卫战。据李宗仁的秘书程思远介绍,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一出版,周恩来就向白崇禧介绍了它的基本精神。后来白崇禧转告蒋介石,蒋介石也很赞同。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将《论持久战》的精神概括为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征得军委周恩来同意国民政府下达了全国抗战的命令。战争的战略指导思想。

白崇禧不是黄埔家族的将军,处处与蒋介石不和。他数次拥护李宗仁抗蒋。最露骨的一次是在李宗仁被任命为代理总统前夕。当国共两军在淮海战役中打得难解难分时,白崇禧驻守华中,驻守武汉,掌控30万至40万大军,被李宗仁誉为“华中栋梁”,但他拒绝在战争天平上增加国民党军队的份量。

白崇禧与李宗仁

但李仁宗不同意这种说法。他在《李仁宗回忆录》中专门澄清:“当时还有一件事也被外界误传,说徐州有危难之时,白崇禧拒绝出兵救援。事实上,在宿县被南军歼灭的黄维军团(共十个师),是从华中调来崇禧的,总之,崇禧是不幸的,因为他过去与蒋老爷子相处不来。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白的头上,CC家族的人更是奉旨行事,推波助澜,推卸失败责任,推诿他人,因此,“拒命”、“逼宫”等谣言都是栽赃的关于白崇禧,

1950年1月16日,白崇禧受蒋介石之托,向身在美国的李宗仁发电报,转达蒋介石对他进退的忠告:要么立即返回台湾,继续担任代理总统,要么辞去代理总统职务,蒋介石将复职。

结果,李宗仁既没有辞职也没有回台湾,这让蒋介石很为难。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宣布要“看清事情”。消息传到美国后,李宗仁立即在纽约召开记者会,指责蒋介石“违宪”。这让蒋介石非常不爽,于是将怒火发泄在了白崇禧身上,而白崇禧在台湾的日子更是不好过。

去台湾后,终生当兵的白崇禧上台,一举一动都处处被监视。作为“中华伊斯兰教协会会长”,他只能全身心投入从事伊斯兰文化交流活动,成为台湾回族的族长,将大陆的穆斯林文化带到台湾。1960年,台北清真寺落成典礼在台北市新生南路举行,成为旅居台北的台湾穆斯林和中东人的精神文化中心。不过,市场上有“白氏有意发展客家组织,重建势力”的传言。

逃避不是灾难,是无法避免的灾难。

1966年12月2日,一向身体强壮的白崇禧突然死在卧室的地板上。他浑身是紫色,睡衣和床单都被撕成了碎片。床头还放着半杯酒。他是暴病身亡还是遇刺身亡,至今仍是个谜。

对于白崇禧去台湾,他的儿子、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说:“他(指白崇禧)其实知道自己在台湾的处境不会很好,去香港生活的机会很多海外,但他最终的选择是“交代历史”。他到台湾时,蒋介石对他不满,那是他们的事,他只是做了他能决定的事。这也是一个有一种悲壮的感觉去体会他当时的心境。”

国民党到台湾后的生活

悠闲的“见证者”

何应钦

1949年何应钦来台后,老蒋虽然没有用酒来释放军权,只是封他为“总统府谋略顾问”,让他退出权势圈。不过,闲暇之余,何应钦也乐在其中。除了借用日本的一些旧人脉从事台日交流活动外,他过着悠闲的生活。

何应钦,字敬之,1890年生于贵州兴义。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24年任黄埔军校首席战术指导员。从此,他跟随蒋介石,成为国民党军界元老。

何应钦

何应钦经常在台湾主持一些与国民党军政历史有关的纪念活动,如1954年中国陆军军官学院-黄埔军校30周年庆典、1955年绵湖战役30周年庆典、等等。

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首批毕业生编入两个教学团。何应钦是第一团团长。陈诚、胡宗南、桂永清、杜聿明、黄维等后来的国军高级将领,当时都在他手下。下级军官,有些甚至是普通士兵。1925年,黄埔军东征期间,在绵湖会战中,何应钦率部击溃数倍于己方的陈炯明军队。后来,黄埔教团也成为了国民党中央军的前身。

何应钦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是作为中国陆军总司令在南京主持日中远征军的投降仪式。与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结为师生关系。然而,身为战败之人的冈村宁次却不得不满脸羞愧,双手颤抖,当着学生们的面签下了投降书。

何应钦晚年特别喜欢打猎、摄影,时不时种花种草。由于他名声大噪,谈吐风趣,风度翩翩,常受邀为新人见证婚姻,出席婚宴,着礼服领花,打桥牌。

1977年,何应钦与妻子王文祥结婚60周年“钻石婚”纪念仪式在台北举行。在亲友和晚辈的祝福和掌声中,两人共同切了一个六层蛋糕,并交换了新婚戒。王文祥是黔军总司令王文华的妹妹。这对夫妻一生相爱。何应钦除了军务外,还经常兼顾家务,在南京高层有“中国最佳丈夫”的美誉。

1984年是何应钦的95岁生日,虽然他的妻子先人一步,但还是有不少老弟子帮他过生日。在儿媳妇的搀扶下,何应钦别出心裁地举起军令刀切蛋糕给大家分享。台湾当局还成立了“何应钦海军上将九五诞辰丛书编辑委员会”,并拨专款为他出版该丛书12卷。台湾军方也授予他“黄埔先生”的荣誉。那是美好的一生,我安详地度过了晚年。

台湾最小的“指挥官”

胡宗南

胡宗南,字寿山,浙江孝丰人,出身黄埔甲等。他曾经是手握重兵的“西北王”。到台后,先任“大陈防备司令”,后任“澎湖防备司令”。他是一个小地方的指挥官

胡宗南

去台湾之前,失去武装力量的胡宗南对他的主事蒋介石颇有微词。

1949年8月11日,时任国民党川湘鄂边区安抚办公室主任的宋希濂秘密飞往汉中会见胡宗南。两人是黄埔一期同学,约定率部经西昌撤退到滇西中缅边境,依托澜沧江、怒江和高黎贡山继续抵抗。不得已,他们退守缅甸。当时,胡宗南一伙人有几十万人,宋锡连一伙人有十万多人,占了国民党在大陆剩余兵力的一半以上。抗日战争时期,宋希濂率第11军远征印度、缅甸,在滇缅边境作战了4年。

两人认为,从军事角度看,此时最好的选择是:第一步控制西康和川西,作为逐步向滇缅地区转移的根据地;将主力转移到滇西保山、腾冲、龙岭、芒市前线,“依澜沧江、怒江、高黎贡山之险阻解放军进攻”,然后撤退把滇缅泰边境和缅甸境内酌情与解放军打交道。

8月中旬国民党到台湾后的生活,蒋介石率领陈立夫、蒋经国、黄少古、俞继石等党和国家干部,从台湾飞赴重庆调兵遣将,力图挽救西南半壁江山。一天下午,胡宗南和宋希濂一同驱车前往官邸看望蒋介石,同时呈上了商定的方案。

没想到,蒋介石一听这个方案,就断然否决了:“不行​​,这绝对不行!你们不是把四川和大半个西南给了毛泽东吗?!”

“这不是放过我们,真的。这是军事上的考虑。四川不比台湾、海南、舟山好。共军可以四面包围我们,我们得考虑一下!”

“不不不!绝对不是!你只会军事,不会政治!” 蒋介石坚决地挥了挥手,最后说:“只要你们坚持六个月,第三次世界大战就会爆发,北平、金陵、上海,又是我们的了。”

后来,胡宗南逐渐退入四川。此时,他手下还有30万左右的兵力,其中还包括国民党精锐师的第一军。他再次向蒋介石提出退守西昌和云南,仍被校长拒绝。

而此时,已经在川东大败的宋希濂,手中只剩下一万骑兵。他最终做出决定,下令关闭所有电台,停止与国民党国防部的联系,然后分兵向云南、缅甸撤退。结果,为时已晚。1949年12月19日,他率部逃往峨边,刚渡过大渡河就被活捉。

1949年12月20日,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先头部队沿成渝公路逼近简阳、仁寿。绵阳已解放,南下。胡宗南觉得成都危在旦夕,决定将尚书部撤到西昌。

12月21日,胡宗南在新津召集军级以上高级干部会议,安排罗光文第15军、陈克飞第20军先攻重庆,再转南突围,转至贵州毕节,最后挺进到云南边境,掩护胡宗南集团主力向西康突围。

会后约定次日中午召见,但胡宗南将指挥权交给了五兵团的李文。23日上午10时,参谋长罗烈等人从成都凤凰山机场乘飞机前往西昌。飞机起飞后,机长反映天气不佳,于是备降海南岛,降落在三亚机场。

胡宗南未经蒋介石同意飞往海南岛。蒋得知后,立即派顾祝同前去调查。出于情面,让胡宗南立即飞赴西昌,收留川西突围的部队。12月28日,胡宗南只好带着亲信飞回西昌。

回到西昌,胡宗南得知李文在走投无路之际率部投降了共军。他心情很不好,抑郁症的老毛病又复发了。他把自己反锁在琼海新村的一间屋子里,点着红蜡烛,在屋子里转来转去,时而哭泣,时而伤心欲绝:“完了!我的40万大军三个团都完了!” 有时他发疯似地面对着墙壁。吼道:“校长,你害我受了这么大的苦!军队把你全裸了,你凭什么逼我飞回西昌?这个西昌是个死心塌地的军事家!”

他一直在西昌徘徊,直到1950年3月26日,解放军突然逼近西昌机场。胡宗南以派秘书长赵文龙赴台北汇报军情为名,在机场悄悄将西昌的6万残兵交给了参谋长罗烈,然后乘飞机逃往台湾。

1951年3月,胡宗南被台湾当局任命为“江浙人民反共游击队总司令”、“浙江省政府主席”。

1955年8月,蒋介石突然召见年近60岁的胡宗南,让他担任澎湖列岛防御司令。据说,胡宗南在澎湖期间,“国防部参谋长”彭孟骥曾飞赴澎湖视察。彭梦吉是胡宗南的师弟,闻言,已经迈出机门的脚收回了。他让随从劝胡宗南回去,说胡将军还没敢下飞机就回去了。不过,胡宗南表示,他以澎湖防卫司令部总司令的身份,向“国防部”参谋长打招呼,不必客气谦虚。

1956年后,胡宗南退休,整天写书法、看报。

1962年,66岁的胡宗南因心脏异常被送往退伍军人医院。蒋介石亲临医院视察,病危的胡宗南感激不尽。3月13日,胡宗南心脏骤停病逝,追授陆军一等将军。



友情链接: 常识百科 常识问答精选常识 常识经验
百度地图

Copyright © 2017 安全常识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www.anquanchangshi.com 渝ICP备200060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