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就是土地的历史,这一说法哪个史家都
上世纪中叶国民党在大陆一败涂地,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还是土地。吊诡的是,败退的国民党,甚至在还没彻底败掉时,却在台湾搞起了土改,而且搞成了。在台湾,国民党当局是外来的,地主阶级是本地的
关于土地归耕法,蒋介石致立法院的电报
土地是做什么用的?不用说了,当然是开发房地产赚大钱了!但这是过去十年或二十年的想法。几千年前,种粮食就有了更明确的答案。
中国的历史就是土地的历史,没有历史学家会反对这种说法。上世纪中叶,国民党在大陆遭遇惨败。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土地。中国共产党作为“土地改革者”广受农民拥护,其“解放全中国”的主张具有具体而可感的内容,让国民党根本无法反抗。
吊诡的是,战败的国民党在彻底失败之前就在台湾发起了土改并取得了成功。
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政治上,台湾的战后土改计划都是国民党最成功的政策之一,帮助这个几近绝望的政权在台湾站稳了脚跟。与中国历代的土地再分配相比,这次土改基本没有流血,同时也带来了经济和社会的鼓舞。
台湾为什么要土改?当然,大陆的教训太惨痛了。提倡土地改革的台湾省主席陈诚说:“地主的安逸幸福,完全是建立在佃农的痛苦之上的。” 这个说法和共产党没什么两样。主要原因之一”。
这场土地改革被历史学家称为“最雄心勃勃”的土地再分配计划。筹备工作动用了 2000 多名调查人员,调查了超过 200 万块土地的面积、土壤质量和所有权。日本占领结束后,许多土地的归属混乱。
从1949年到1953年,国民党当局分三步推进土改,直到今天,台湾人还能抓到:第一是“三百七十五减租”(1949年)国民党到台湾后的生活,第二是放出公地,三是实行“耕者有其田”。
“三七五减租”是将耕地租金减至该地主要农作物年收成的37.5%。以前,台湾的佃农要向地主支付50%的收成作为地租。公地放出,就是把从日本人手中夺回的公地卖给农民。为了保证大部分农民都能买到土地,而不是被少数豪门垄断,当局规定每个买地的人必须能养活一个六口之家。“耕者有其田”规定,地主将土地超过3公顷的部分出让给“官府”,再以公地出让的形式出让给佃农。佃农十年出钱买地,并可按年收入2.5倍的价格耕种被征用土地,并在十年以上期限内用贷款偿还土地款,并获得机械化和灌溉方面的帮助。地主当然不会被阶级敌人打倒,而是会得到70%的债券和30%的公共部门股票作为补偿。
土地改革的效果几乎是立竿见影的,超过 200 万台湾人获得了财产所有权,农民收入几乎增加了两倍,1949 年至 1953 年间,台湾自己的耕地面积从 51% 增加到 79%。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肯定比在租来的土地上更努力地工作。从 1952 年到 1963 年,农业生产率提高了 50%。
当然,农业效率有了明显提高,但土改根本不是纯粹的农业问题,其影响远不止农业领域。地主失去了原有的大片土地,却得到了债券和股票。许多地主转而从事工商业。一些原本拥有较多土地的地主成为工商巨头,如板桥的林氏、鹿港的顾氏等,为台湾向工业社会转型增添助力。此外,社会阶层差距也有所缩小。地主原本享有不可侵犯的半封建特权。在他们被迫放弃土地后,大多数地主卖掉了补偿他们的股票。之后,土地价格和这些股票都上涨了。台湾人创造财富,贫富差距稳步缩小。到80年代,中国台湾居民收入差距是世界上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好于美国和日本。
在政治领域,土地改革前,台湾农村的大部分政权掌握在少数士绅地主手中,他们的地位和权力建立在土地之上。土地改革使地主失去了权力基础,而退守台湾的国民党政权无形中减少了反对势力的潜在来源。当局很容易维护法治。
说白了,为什么国民党在大陆没有搞土改,却在台湾搞了?为什么能在台湾成功?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问一答:
不管是哪个朝代、哪个年代、哪个地方,既然是改革,就会有阻力。地主当然是土改的阻力。不管是把地主打倒在地,还是发行债券和股票,都没有关系。地主总是不愿意重新分配土地。如何克服这种阻力取决于决定。改革成败。
简单地说,在中国大陆,国民党的统治阶级与地主阶级是重叠的。作为房东,想要改造自己,当然有很多障碍。在台湾,国民党当局是外国的,地主阶级是本地的,改革好办。
严格的土地改革和经济重组计划对大陆的国民党当局来说是不可能的国民党到台湾后的生活,而且会遭到支持蒋介石的富人(主要是地主)的抵制。台湾不一样。国民党高级官员很少在岛上拥有大片土地。内地人倾向于把钱投在生产企业上,这样比买地能保证更快的恢复。台湾地主虽然有钱,但缺乏政治影响力,大陆人主导的“政府”支持的土改计划也难以阻挡。
当局还展示了铁拳来克服阻力。陈诚本来就是军人,没费什么力气就营造出一种让人不寒而栗的气氛。他公开表示:“375减租工作一定要严格执行,我相信会有困难,可能会有刁钻无耻的人,但我相信,永远不会有不想死的人。” 这种话一出,地主们只能“明理”,支持土改。
当然,土地改革也付出了政治代价。因为失去了地主阶级,很多人选择了离开这个岛。其中一些成为海外“台独”运动的奠基石。民进党的财政支持者。再加上当时台湾的知识分子大多出身于地主家庭,这也使得国民党在舆论战中总是被动挨打。但时至今日,没有人不承认,台湾之所以能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是因为土改奠定了基础。(作者为专栏作家、驻台媒体记者。)(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