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常识

2018年新媒体跌宕起伏,流量红利消退,公众

2022-12-09栏目:精选常识
导语

0%喜爱专业优质的新闻报道。98%网民在过去一年里看到过假消息此外,98%网民在过去一年里看到过假消息。2%的用户表示,经常遭遇假消息和不靠谱的传闻,感知到假消息的频率,也与识别能

2018年,新媒体行业跌宕起伏,流量红利消退,公众号开通率下降,内容同质化严重。新媒体的声音从未停止过。对于如今的媒体来说,信息消费时长持续增长,用户“动不动”的趋势已经出现,泛内容边界不断扩大。除了精准定义的信息,娱乐产品对于用户内容关注度的跨界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日前,腾讯企鹅智库发布了《2018新媒体趋势报告》。上游新闻记者了解到,专业新闻报道将吸引人们的喜爱,短视频将兴起,微信将成为第一传播渠道,内容生产力仍将是未来的主要方向。

“娱乐至死”是伪装,专业报道招来爱

报告显示资讯app 知乎,人均信息消费时长仍在增长,但最优市场已达顶峰,难以找到突破性增长机会。内容消费的需求远未饱和。

中国互联网信息消费者人均日均信息消费时长(全渠道)达到76.8分钟。其中,73.7%的用户每天看新闻的时间超过30分钟。

在教育程度低和收入低的人群中也可以看到积极的一面。他们更喜欢轻松、娱乐的内容,但并没有像过去悲观地认为的那样“娱乐死”,对专业报道和优质内容仍有明确的需求。其中,55.8%的低学历人群关注社会信息,39.0%的月收入低于3000元的人群喜欢专业、优质的新闻报道。

观众更喜欢垂直格式的短视频

对于近年兴起的竖屏短视频,用户认可度大幅提升。

据悉,36.9%的受访者表示更喜欢竖屏形式的短视频,这一比例明显高于传统的横屏视频。在资讯短视频中,尤其是手机即拍、现场跟拍等内容,竖屏内容供给开始爆发。由于竖屏短视频的视角与用户手持手机的正常状态一致,所以在全屏模式下更容易营造出“存在感”资讯app 知乎,非常适合事件类内容报道。

文字和图片信息仍然是手机最主流的信息形式,文字接受度达到73.2%,图片接受度达到56.0%。而对于时长不超过10分钟的短视频信息,移动信息用户的接受率已经达到47%,短视频信息正在逼近图片信息,跻身第一阵营。

此外,用户对短视频的需求在信息领域有了新的定义。娱乐短视频的消费时间集中在一分钟以内,更多的用户集中在30秒以内。对于资讯类短视频,用户对其时长的需求更集中在2-3分钟和4-5分钟的较长区间。

随着年龄的增长,信息应用程序变得更受欢迎

成年人在信息客户端,年轻人在拥抱社交网络,人们打开浏览器时不再输入网址而是向下滚动。据悉,资讯类APP和社交类APP已经成为用户在移动端获取信息的最重要入口,占据第一阵营。移动端浏览器覆盖率在移动端排名第三,市场渗透率同比增长69.4%,比两年前增长171%。

此外,20岁以下的年轻用户与40岁以上的老年用户在使用信息类应用和社交类应用获取信息时存在明显差异。资讯类APP中,20岁以下用户占57.6%,40岁以上用户占比87.8%;而在社交APP中,占比分别为82.2%和65.3%。年龄段越低,用户越依赖社交应用程序获取信息。随着年龄的增长,用户对信息类应用的使用逐渐超过了社交网络。

报告数据显示,资讯网站/APP、社交网络、信息推送成为用户第一时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用户占比高达65.2%。

超过半数的用户会将自己喜欢的作品推荐给亲朋好友

从“看”看,网民评论已经成为信息用户的标准消费,在内容供给中不可或缺;从“写”的角度来看,用户不再满足于躲在信息密集的评论页面;数据显示,经常只有29.7%的用户阅读了全部关注,只有27.7%的用户阅读了一半。

在汇聚头部的同时,用户也更加集中地释放了热情。他们会更频繁地阅读、推荐给亲友、与优质评论互动,占比54.4%。

同时,用户期望在生态系统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近40%的用户愿意参与发表深度意见、接受采访、反馈信息错误。突发新闻方面,19.6%的用户愿意参与,虽然发生率较低,用户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成本。72.7%的用户愿意参与“有争议的新闻观点,愿意投票表态”功能。

微信引领社交圈传播渠道

从社交产品分析的信息来源看,微信订阅号占比最高,达到64.9%。朋友圈排名第二,微博排名第三。

在前四名中,微信渠道占据三席,QQ平台、知乎、贴吧构成信息社交渠道的第二阵营。据悉,“微信+内容”、“微博+内容”、“热搜+媒体号+话题”和“分享”是传播的主要渠道,其中纯社交属性(好友动态+互动)最多用户的重要选择占比仅为8%,泛社会属性(追名人)占比仅为14.5%。

此外,在信息内容分享方面,随着年龄段的增加,用户分享的热情也逐渐提高。鉴于年龄较大的用户更热衷于信息分享,产品可以探索更多吸引用户的策略。

除了内容本身的质量,其他相关因素也对信息的传播产生重要影响。其中,网友的精彩评论对文章传播的促进作用最大,熟人的分享推荐次之,名人分享推荐的作用趋于减弱,只有五分之一的用户会受其影响。

98% 的互联网用户在过去一年中看到过假新闻

过去三年,无论是信息生产方式的转变、生态结构的更新,还是个性化分发技术的引入,这背后的驱动力都是内容生产力的大释放。

虽然现在的信息内容丰富,但是在用户眼中优质的信息仍然是稀缺的。一半的用户认为它比较稀缺,见得少。面对好内容稀缺的环境,提供优质的内容更有利于媒体在用户心目中形成影响力和品牌价值。

此外,98% 的互联网用户在过去一年中都看到过假新闻。其中,38.2%的用户表示经常遇到假新闻和不靠谱的谣言,感知假新闻的频率也与其识别能力有关。在网民中,高学历、高收入的用户经常看到假新闻。比例较高。

用户对信息质量的需求也直接反映在信任度上。综合各信息渠道得分,目前网民对信息的信任度总体得分为61.2分,大量得分集中在41-80分区间。

资讯类APP可信度排名第一

在可信度方面,近四分之三的用户对资讯类APP“相对信任”,排名第一,代表性电视台和传统媒体平面媒体分别以65.5%和37.9%的信任度分列二、三位。个性化内容分发应用和社交网络得分较低,信任覆盖率不超过四分之一。

在准确客观的前提下,幽默风趣是用户的又一刚需。在这里,女性(66.9%)明显高于男性(49.1%),四线城市用户(61.3%)高于一线城市(51.3%)。

此外,在4G时代末期,用户已经走出了对Wi-Fi的依赖。未来5G推广后,高复杂度、高丰富度的内容形态更容易商业化,对用户体验和创新产品的约束会更小。

上游新闻记者 杨叶 实习生李盛荣



友情链接: 常识百科 常识问答精选常识 常识经验
百度地图

Copyright © 2017 安全常识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www.anquanchangshi.com 渝ICP备20006072号